一、深刻认识形式主义之弊,筑牢“持久战”的思想根基
形式主义绝非简单的作风问题,其本质是官僚主义、功利主义、政绩观错位的集中体现。它像一堵无形的“墙”,隔断了政策与民意;像一套沉重的“枷锁”,束缚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。
-
消耗基层精力: 层出不穷的文山会海、过度留痕、重复报表、层层加码的督查检查,挤占了基层干部服务群众、抓落实的宝贵时间和精力,使其疲于应付,苦不堪言。
-
贻误发展时机: 忙于“造盆景”、“写材料”、“编数据”,必然导致对真实情况的漠视和对实际问题的回避,使好政策悬在空中、落不了地,最终贻误改革发展良机。
-
损害党和政府形象: 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,严重脱离群众,消耗公众信任,侵蚀党的执政根基。
因此,必须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形式主义的长期性、复杂性、顽固性和危害性,摒弃“一阵风”式的整治思维,树立打“持久战”的坚定信念,将整治形式主义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。
二、聚焦突出问题精准发力,打出“组合拳”的系统效能
持之以恒整治形式主义,贵在精准,重在实效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,瞄准基层感受最直接、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,打出标本兼治的“组合拳”。
-
狠刹“文山会海”: 严格控制发文数量、篇幅和会议数量、规模、时长。能合并的合并,能套开的套开,能线上解决的线上解决,切实为干部“松绑”。
-
清理“过度留痕”: 优化考核评价体系,坚决纠正事事看台账、处处要材料的做法,将考核重点从“痕迹”转向“实绩”,引导干部将心思用在办实事、求实效上。
-
规范督查检查考核: 统筹整合各类督查、检查、考核事项,大幅压缩频次,杜绝多头重复、层层加码。更多采用“四不两直”、随机走访等方式,深入一线看真情况、听真声音。
-
整治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: 加强对政务APP、工作群组的规范管理,清理整合功能重复、使用率低的“僵尸应用”,杜绝要求强制打卡、点赞、刷流量等行为,让数字技术真正为基层赋能而非增负。
三、健全长效机制久久为功,营造“重实干”的浓厚氛围
根治形式主义沉疴痼疾,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,从源头上堵塞漏洞,在思想上正本清源。
-
树立正确政绩观: 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信念,坚持实事求是,一切工作都要往实里做、做出实效,创造出经得起实践、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。
-
强化制度保障: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机制,大胆重用那些默默奉献、注重实绩、群众公认的干部,让“老实人”不吃亏,让“实干家”得重用,形成鲜明的正向激励效应。
-
畅通监督渠道: 充分发挥党内监督、群众监督、舆论监督的作用,对形式主义问题露头就打、严厉问责,对典型案件通报曝光,形成持续震慑。
-
坚持以上率下: 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,自觉反对形式主义,要求基层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,要求基层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,层层传导压力,级级落实责任。
结语
为基层减负,就是为发展赋能;向形式主义亮剑,就是为实干开路。持之以恒整治形式主义、为基层减负,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。我们必须以“永远在路上”的执着,常抓不懈、深入攻坚,彻底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,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,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事业中去,凝聚起奋进新征程、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