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提升创新能力是突破发展瓶颈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战略抉择
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。传统的发展模式面临要素成本上升、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多重挑战,单纯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式增长路径已难以为继。破解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,关键在于将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。
通过科技创新,可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“卡脖子”问题,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;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,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;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,推动产业智能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发展,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根本性转换。这意味着,必须加强原创性、引领性科技攻关,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二、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,筑牢创新根基
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,必须夯实基础,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。
-
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。 要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,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重要创新发源地。形成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。
-
夯实基础研究根基。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。要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,引导社会资本投入,营造鼓励探索、宽容失败的研究环境,力争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更多突破。
-
激发人才创新活力。 创新之道,唯在得人。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全方位培养、引进、用好人才,特别是要大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,为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、当主角创造更多机会。
-
完善创新体制机制。 要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,畅通创新链条。完善科技评价体系,强化知识产权保护,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让各类创新源泉充分涌流。
三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,赋能高质量发展
创新的价值在于应用。提升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,是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-
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。 围绕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等重大战略,在人工智能、生物制造、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若干前沿领域精准布局,加速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。
-
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。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利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、全链条改造,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效益。
-
创造新需求引领新增长。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,如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发展,正在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投资机会,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
-
坚持绿色创新方向。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创新全过程,发展绿色技术,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,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协同并进。
结语
抓创新就是抓发展,谋创新就是谋未来。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是一场深刻的变革,需要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。我们必须坚定信心,勇闯科技前沿“无人区”,破解体制机制障碍,让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,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。唯有如此,才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,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最强劲的赋能,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巨轮行稳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