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爱国卫生运动是践行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生动体现
爱国卫生运动自诞生之初,就蕴含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。它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着力解决影响人民健康的突出卫生问题。
-
鲜明的群众性: 它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,号召全民参与、人人动手,将自己生活的家园打扫干净,将自己健康的责任扛在肩上,实现了从“要我卫生”到“我要卫生”的深刻转变,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。
-
突出的预防性: 它坚持“预防为主”的卫生工作方针,关口前移,重心下沉,通过改善环境、普及知识、改变陋习,从源头上降低疾病传播风险,筑起了一道道阻断传染病流行的坚固屏障,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。
-
动态的发展性: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“除四害、讲卫生”,到改革开放后的“两管五改”(管水、管粪,改水井、改厕所、改炉灶、改牲畜圈棚、改室内环境),再到新时代的“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”、“厕所革命”、“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”,爱卫运动的内涵不断丰富,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,回应人民健康新期盼。
二、改善人居环境,筑牢健康中国的生态基底
优美宜居的环境是健康的自然基础。爱国卫生运动将环境治理作为重要突破口,持续发力,久久为功。
-
深化“厕所革命”: 小厕所,大民生。持续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和城市公厕建设管理,不仅解决了群众的“烦心事”,更切断了多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,是环境改善、疾病预防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。
-
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: 聚焦垃圾污水处理、村容村貌提升、城市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等关键环节,深入开展清洁行动,努力消除卫生死角,打造干净、整洁、有序、宜居的城乡环境,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、更健康。
-
构建绿色生态空间: 结合国土绿化、公园城市建设等,增加城乡绿色空间,改善空气质量,调节城市微气候,为居民提供更多休闲健身的场所,促进身心健康。
三、倡导文明新风,培育健康中国的文化土壤
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疫苗。爱国卫生运动是一场深刻的行为革命和观念更新。
-
普及健康知识,提升健康素养: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和宣传阵地,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控、合理膳食、适量运动、心理平衡等健康知识与技能,引导公众树立“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”的理念,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。
-
践行文明习惯,革除生活陋习: 大力倡导公共场所不吸烟、不随地吐痰、正确规范洗手、科学佩戴口罩、保持社交距离、使用公筷公勺等文明卫生习惯,推动养成低碳环保、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,移风易俗,成风化人。
-
创新工作载体,融入日常生活: 通过建设健康社区、健康学校、健康企业、健康家庭等“健康细胞”,将健康理念和管理措施融入日常生产生活,营造促进健康的支持性环境和社会氛围。
四、创新社会动员,提升健康中国的治理效能
爱国卫生运动积累了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多部门协作、全社会参与的成功经验,是现代社会治理在健康领域的精彩实践。
-
强化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: 完善爱卫工作机制,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,推动“健康融入所有政策”,促进卫生健康、住建、环保、教育、农业等多部门联防联控、协同发力。
-
运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: 借助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,提高病媒生物监测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、健康信息传播的精准性和效率。遵循科学规律,提高运动开展的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。
-
完善法治保障和长效管理: 将爱国卫生工作中的有效经验和做法及时上升为法规制度,完善村规民约、居民公约等社会规范,探索建立常态化、长效化的管理机制,确保成果可持续。
结语
爱国卫生运动是一座桥梁,连接着国家战略与百姓生活,连接着环境卫生与人民健康,连接着优良传统与现代文明。展望未来,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就是要让“爱国”情怀体现在守护集体健康的具体行动中,让“卫生”习惯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选择,让“运动”方式凝聚起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的强大合力。让我们携手努力,共同执笔,继续在这幅波澜壮阔的健康中国画卷上,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时代新篇!